马步芳在青海的独裁统治(1934—1949)可以用“精于演绎”来形容。他一方面精心塑造外界眼中的“开明统治者”形象,另一方面却对内部实行高压政治,削减民众利益。本文由外地记者撰写,通过对青海民生的深刻观察,揭露了马步芳统治下的种种黑暗面。
马步芳(1903—1975),甘肃临夏人,字子香。年轻时他曾投靠冯玉祥,后又背弃冯投靠蒋中正,从而奠定了自己在青海的霸权地位。从1934年起,他先后担任青海省政府主席、第四十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务,几乎控制了整个西北地区,被誉为“青海王”。虽然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些表现,但他依然是一个典型的旧军阀,曾残酷镇压西路红军,并通过盘剥青海百姓建立自己的财富。直到西北解放前夕,马步芳逃往台湾,之后长期定居沙特阿拉伯,曾担任台湾驻沙特的“大使”。
青海地处西北,虽然荒凉,但这里的风光与大多数西北省份截然不同。走进青海的省境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,和甘肃的荒山相比,青海的土地更加生机勃勃。青海美丽而富饶,这里有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,给人一种“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,她有无数田园和森林……”的美好印象。尽管大自然赋予青海这一方宁静而丰饶的土地,然而这里的农民却依然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。沿途的村落,虽然做过一些整理,但仍难掩贫困与破败的景象。歪斜的房屋、衣衫褴褛的乡民,赤裸的孩子,鲜明地映射出青海的困顿与贫穷。
展开剩余67%西宁的街道上,虽有一些现代化建筑,但若把这些楼房搬到重庆,那也只能算是低水平的建筑,无法与发达城市的现代化相提并论。这些高楼不仅没能掩饰西宁的贫穷,反而更加突显了这座城市的贫困。青海与内地的不同之处在于,外乡人一旦进入这里,会感到一种特殊的压抑与窒息。青海在外人眼中似乎充满了神秘感——无论是政治、军事,还是各类实业建设,都显得扑朔迷离,仿佛是一个魔术师手中的神秘道具。而这一切的背后,正是马家家族的控制!表面上,青海的军政大权似乎掌握在回族手中,但实际上,所有的权力都牢牢掌握在马步芳和马步青手中。除去上层国民党官员享受一点利益外,青海的普通百姓几乎所有的资源和劳力都被征用。
马步芳的权力在青海可谓至高无上,百姓尊称他为“马天子”,他的统治与其他省份的军阀截然不同。在西宁的墙壁上,随处可见“拥护马主席”、“马主席爱民如子”的标语,街头巷尾也能听到“马主席如何”的口头禅,这一切都显得如此封建和专制。
马步芳紧握青海的经济命脉,特别是在牧场和工厂方面,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掌控在政府手中。因此,他极力反对外地记者前来青海,以避免外界对青海内情的揭露。他的家族几乎拥有西宁的所有大厂,青海的牧场数量也成了一个秘密。总的来说,马步芳的“建设”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私人利益,而非全体百姓的福祉。
谈到青海的军队,马步芳手下的部队在射击技术上有相当的水平,许多士兵都有很强的射击能力,能够做到一击击落飞鸟,形成了“红缨队”这样一个特色群体。然而,尽管部队的战斗力不差,但军队的外观却极为寒酸,士兵们穿着破旧的军服,看上去像一群流浪者。青海的军队注重的并不是军事理论,而是实际的战斗技能,领导层和参谋人员也大多年轻,几乎不涉及学术,技术训练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。
至于青海的文化,简直可以用“贫弱”来形容。尽管西宁有一座图书馆,但馆内并无多少书籍,图书馆的桌子上满是灰尘,几乎没有人来借阅。青海的报纸只有一种《民国日报》,字体粗糙,内容单调乏味。教育和文化领域完全被马家掌控,文化事业的发展被压制。文化的崛起无疑意味着马家政权的衰落,因此,马步芳和他的家族将文化与教育视为必须压制的目标,采取了强力的手段来维持这种状况。
青海已经变成了马步芳家族的私有领地,若中央政府不采取有效措施,青海将会与外界隔绝,成为一个无法自拔的死局。尤其是在当时,新疆正在发生“三区革命”一类的社会动荡,青海作为控制新疆的军事基地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因此,抓紧对青海的控制和建设,成为当时至关重要的任务。
发布于:天津市